海洋气象学报  2022, Vol. 42 Issue (4): 95-105  DOI: 10.19513/j.cnki.issn2096-3599.2022.04.010
0

引用本文  

柳龙生, 王慧, 黄彬. 2022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2, 42(4): 95-105. DOI: 10.19513/j.cnki.issn2096-3599.2022.04.010.
LIU Longsheng, WANG Hui, HUANG Bin. Summer 2022 marine weather review[J]. Journal of Marine Meteorology, 2022, 42(4): 95-105. DOI: 10.19513/j.cnki.issn2096-3599.2022.04.010. (in Chinese)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90205,2019YFC1510102)

作者简介

柳龙生,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气象预报工作,lls08421003@163.com.

通信作者

黄彬,女,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海洋预报和研究工作,hbzbj199928@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10-09
修订日期:2022-10-25
2022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
柳龙生 , 王慧 , 黄彬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2022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3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月,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7—8月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热带气旋开始活跃并影响我国近海。我国近海有18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5次,5次由入海温带气旋造成,7次为雷暴大风,另外1次由冷空气过程引起。我国北方海域多海雾天气,出现5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4次,7月出现1次。发生14次2.0 m以上的大浪过程,6月出现6次,7月出现4次,8月出现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9个热带气旋命名,比多年平均偏少2.6个;其他各大洋共有11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北大西洋3个、东太平洋8个。
关键词大气环流    大风    海雾    热带气旋    浪高    海面温度    
Summer 2022 marine weather review
LIU Longsheng , WANG Hui , HUANG Bin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ummer (from June to August) 2022 are as follows: the polar vortex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patter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westerlies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present a three-wave mode; the circulation in Eurasian shows a two-trough and one-ridge pattern. In June,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stronger and lies southward, which is not in favor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while in July and August, the subtropical high stretches northward and westward and tropical cyclones start to be active and impact offshore areas of China. There are 18 gale events stronger than 8 grade, including 5 pro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 5 by extratropical cyclones, 7 by thunderstorms, and one by cold air. There are many sea fog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rn sea areas of China and 5 massive sea fog events occur over offshore areas of China, including 4 in June and one in July. Fourteen rough sea wave events above 2.0 m occur, including 6 in June, 4 in July, and 4 in August. There are 9 tropical cyclones nominated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s 2.6 less than the previous average; there are 11 tropical cyclones over global oceans except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ncluding three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and 8 over the East Pacific.
Key word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gale    sea fog    tropical cyclone    wave heigh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引言

对2022年夏季(6—8月,下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总结概述,分析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大气环流的逐月演变特征,总结大风、海雾、浪高和海面温度等气象、海洋要素在夏季的变化。热带气旋是夏季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当它移入我国近海时往往造成持续的大风、大浪,文中也着重分析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及其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另外,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外,统计分析全球其他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情况。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海面温度(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ISST)资料(OISST V2.0,分辨率为0.25°×0.25°)、中央气象台实时台风路径和强度资料等。文中提到的大风、海雾、大浪的统计标准同文献[1-5]。

1 环流特征与演变 1.1 环流特征

由2022年夏季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图(图 1)可以看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图 1a),有一个主要闭合中心,极涡中心位于北冰洋(85°N,90°E)附近,位势高度小于544 dagpm,极涡中心附近呈负距平(图 1b),距平中心达到-2 dagpm,表明极涡较常年平均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3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我国北部海域在西风槽底部,等高线比较平直,南部海域受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夏季副高588 dagpm等位势高度线(以下简称“588线”)西脊点位于25°N、119°E附近,较常年平均位置24°N、131°E略偏东偏南,副高主体较气候平均而言表现为正距平,距平中心达到2 dagpm。

图 1 2022年夏季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等值线,a)和位势高度场距平场(色标,b)(单位:dagpm) Fig.1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isoline, a)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color scale, b) at 500 hP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summer 2022 (units: dagpm)
1.2 环流演变对我国近海天气的影响

6月,欧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海域中高纬度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呈现“两槽一脊”型(图 2a)。西侧的槽位于俄罗斯西部,槽区以负距平为主。东侧的槽位于北太平洋洋面,槽区主要为负距平覆盖,中心值达-8 dagpm。脊区位于贝加尔湖以东并向北伸展至鄂霍次克海,经向梯度大,且为正距平覆盖。在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图 2b)上,低压中心位于俄罗斯中部,中心气压值小于1 005 hPa,表现为负距平。我国近海地区为低压控制,为负距平。同时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为高压控制,副高偏南偏强,这也是6月热带气旋不活跃的重要因素。6月末,热带气旋“暹芭”生成,并于7月2日下午在广东电白登陆,登陆强度为台风级(最大风速为35 m ·s-1,中心最低气压为965 hPa)。

图 2 2022年6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a,单位:dagpm)和海平面气压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b,单位:hPa) Fig.2 Monthly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isoline) and its anomaly (color scale) at 500 hPa (a, units: dagpm) and monthly mean sea-level pressure (isoline) and its anomaly (color scale) (b, units: hP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June 2022

7月,500 hPa中高纬度呈现“两脊一槽”型(图 3a),西脊位于新地岛以南,为正距平,正距平中心值为8 dagpm,较常年平均偏强。槽位于俄罗斯西部,槽区以负距平为主,较常年平均偏强,槽后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东部近海。鄂霍次克海附近由脊区控制,为正距平,较常年平均偏强。我国中高纬度地区为平直的西风带,副高北抬西伸,副高西脊点位于28°N、116°E。由于副高北抬,热带气旋开始活跃,7月共有3个热带气旋生成,且都移入我国东部近海,我国东部近海受低压控制(图 3b)。

图 3 2022年7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a,单位:dagpm)和海平面气压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b,单位:hPa) Fig.3 The same as Fig. 2, but for July 2022

8月,欧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现多波型(图 4a),西伯利亚地区受稳定的阻塞高压控制,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西伸,其西脊点位于西藏西部,比常年平均位置30°N、133°E异常偏西,亚洲中纬度锋区位置偏北,冷空气势力弱。由于副高北抬,赤道辐合带对流活跃,有利于热带扰动发展为热带气旋,8月西北太平洋有5个热带气旋生成并且向偏西或西北方向移动,其中“木兰”“马鞍”和“轩岚诺”都移入我国近海海域,“木兰”和“马鞍”分别在广东徐闻和广东电白登陆(图 4b)。

图 4 2022年8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a,单位:dagpm)和海平面气压场(等值线)及其距平场(色阶)(b,单位:hPa) Fig.4 The same as Fig. 2, but for August 2022
2 我国近海天气分析 2.1 大风过程 2.1.1 概况

2022年夏季,我国近海出现了18次8级(及以上)大风过程,其中5次与热带气旋活动有关,5次由入海温带气旋产生,7次为雷暴大风,1次由冷空气产生。6月,近海海上大风主要是由海上强对流造成,风力最大为8~10级,主要影响我国渤海、黄海海域(表 1)。7—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显著增加,偏西和西北行的热带气旋开始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并产生大风天气,同时入海温带气旋和海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也在持续。其中第3号台风“暹芭”登陆广东后由广西移入湖南、湖北继续北上,我国南海大部海域和华南沿海出现7~8级、阵风9级的大风,珠江口外海面、海南岛东北部海面、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10~11级阵风,广东西部沿海海面和陆地局地出现13~14级阵风,广东阳江阳西县大树岛观测到15级阵风(45.8 m ·s-1)。

表 1 2022年夏季中国近海主要大风过程 Table 1 Main gale events over offshore areas of China in summer 2022
2.1.2 7月1—4日热带气旋大风过程

7月1—4日大风过程由热带气旋“暹芭”引起,“暹芭”于6月30日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7月2日08时加强为台风级,当日15时前后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台风级,12级,35 m ·s-1)(图 5a)。2日夜间“暹芭”以强热带风暴级的强度进入广西境内,3日下午在广西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4日08时前后进入湖南境内,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暹芭”是近20 a来登陆广东省最强的南海“土”台风(指在南海生成的台风)。

图 5 台风“暹芭”路径(a)、2022年7月1日08时—4日08时地面大风实况(b) Fig.5 Track of Typhoon Chaba (a) and observation of surface wind (b) from 08:00 BST 1 to 08:00 BST 4 July 2022

台风“暹芭”是2022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较多年首个台风登陆平均时间(6月28日)偏晚4 d,较首个台风登陆平均强度(11级,30.8 m ·s-1)偏强4.2 m ·s-1。另外,“暹芭”属于近海加强台风,在距离登陆点110 km时加强为台风,并以峰值强度登陆广东电白沿海。受其影响,南海大部海域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华南沿海出现6~8级大风(图 5b),珠江口外海面、海南岛东北部海面、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10~11级阵风,广东西部沿海海面和陆地局地出现13~14级阵风,广东阳江阳西县大树岛观测到15级阵风(45.8 m ·s-1)(图 5b)。

2.2 海雾过程 2.2.1 概况

4—7月是我国北方海域海雾高发的季节[6]。2022年夏季,我国近海出现5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4次,7月出现1次,8月无大面积海雾过程(表 2)。6、7月北方海域海面温度较低,低层大气盛行偏南风,大气湿度较大,加上适度的气海温差(0~2 ℃),黄渤海海域多平流冷却雾。同时,夏季925 hPa以下温度层多为弱逆温,静力稳定度下降,湍流向上延伸,有利于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

表 2 2022年夏季中国近海主要海雾过程 Table 2 Main sea fog events over offshore areas of China in summer 2022
2.2.2 6月1—4日海雾个例分析

6月1—4日,在入海温带气旋和海上高压的共同影响下,黄渤海地区先后出现海雾天气。由葵花8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和海雾反演落区可以看出,6月1日白天,黄海已经开始出现海雾(图略),范围不大。6月1日夜间(图 6a),黄海中部和南部海域出现大片海雾,雾区纹理均匀,呈叶片形态,边界比较清晰,形状稳定,结构密实。6月2日08时(图 6b),气旋开始影响黄海,海雾面积进一步扩大,黄海大部海域均出现能见度不足1 km大雾天气。6月2日14时(图 6c),黄海大部海域的海雾稳定维持。6月2日20时(图 6d),随着入海温带气旋进一步东移,在辐合抬升作用的影响下温带气旋中心附近出现降雨,海雾主要出现在温带气旋的南侧和北侧,并且结构变得松散。6月3日02时(图 6e),随着海上高压进一步东移,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向黄海输送,黄海雾区结构变得更加密实。6月3日08时(图 6f),在海上高压西侧偏南气流作用下,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开始出现大面积海雾,结构也更加密实。6月3日14时(图 6f),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黄渤海海雾略有消散,海雾边界清晰,纹理均匀。6月3日20时(图 6h),在弱冷空气影响下,黄渤海海雾面积收缩,并且结构开始变得松散。6月4日08时(图 6i),受入海温带气旋辐合抬升影响,黄渤海出现大片对流云系,海雾消散。

图 6 2022年6月海雾反演落区(a、d、e、h,蓝色区域为雾区)和葵花8号卫星可见光云图(b、c、f、g、i)(a. 1日20时,b. 2日08时,c. 2日14时,d. 2日20时,e. 3日02时,f. 3日08时,g. 3日14时,h. 3日20时,i. 4日08时) Fig.6 Retrieved sea fog area (a/d/e/h, blue area for fog area) and visible cloud imagery of Himawari-8 satellite (b/c/f/g/i) at 20:00 BST 1 (a), 08:00 BST 2 (b), 14:00 BST 2 (c), 20:00 BST 2 (d), 02:00 BST 3 (e), 08:00 BST 3 (f), 14:00 BST 3 (g), 20:00 BST 3 (h), and 08:00 BST 4 (i) June 2022

6月1日20时,山西有温带气旋活动,黄海处于气旋东侧和海上高压西侧,盛行偏南风(图 7a),在稳定的层结条件下,暖湿空气经过冷海面容易凝结成雾,黄海开始出现成片海雾。2日08时(图 7b),温带气旋强度略有减弱,海上高压西进并进一步加强,不断有暖湿空气沿着高压西侧从西北太平洋洋面向黄海输送,黄海海雾范围进一步扩大。2日20时(图 7c),海上高压西进并开始影响渤海和渤海海峡。3日08时(图 7d),山西依旧有温带气旋活动,黄渤海位于温带气旋东侧、海上高压西侧,盛行偏南风或东南风,出现大范围的大雾天气。3日20时(图 7e),温带气旋强度有所加强,中心气压下降至1 002.5 hPa,黄渤海受持续的偏南风的影响,大雾维持。4日08时(图 7f),温带气旋东移至河北和天津一带,受辐合抬升作用影响,黄渤海出现大片的对流云系,海雾过程消散。

图 7 海平面气压场(等值线,单位:hPa)和10 m风场(风矢,单位:m ·s-1)(a. 6月1日20时,b. 6月2日08时,c. 6月2日20时,d. 6月3日08时,e. 6月3日20时,f. 6月4日08时) Fig.7 Sea-level pressure (isoline, units: hPa) and wind (wind vector, units: m ·s-1) at 10 m (a. 20:00 BST 1, b. 08:00 BST 2, c. 20:00 BST 2, d. 08:00 BST 3, e. 20:00 BST 3, f. 08:00 BST 4 June)

初夏海洋仍是冷海面,海洋对海面上空大气有冷却效应,当有持续偏南风向北输送暖湿空气时,容易出现海雾天气[6]。研究表明,黄海气海温差在-1~2 ℃是成雾的适宜条件,此时的气海温差有利于水汽凝结成雾[7]。1日20时(图 8a),黄海大部海域气温高于海面温度,气温主要维持在14~17 ℃,气海温差为0.5~2.0 ℃。2日20时(图 8b),黄海南部海面温度略有上升,气温依旧高于海面温度,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气海温差为0.5~4.0 ℃,在这种有利的气海温差条件下,黄渤海海雾维持并且厚度进一步加大。3日20时(图 8c),偏南风持续向北输送,海雾维持,黄海南部海域出现气海温差小于0 ℃的现象,这是由于海雾发展成熟,雾顶长波辐射增强,降温加大,在湍流混合的作用下从雾顶到达海面使雾体降温[8]

图 8 海面温度(色阶,单位:℃)和气海温差(等值线,单位:℃;a. 6月1日20时,b. 6月2日20时,c. 6月3日20时) Fig.8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olor scale, units: ℃)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ir temperature at 2 m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soline, units: ℃; a. 20:00 BST 1, b. 20:00 BST 2, c. 20:00 BST 3 June)

海上大气逆温层的建立是海雾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逆温层的存在可以抑制近海海面对流的发展,阻挡水汽向上扩散,防止海雾抬升形成低云。从成山头站探空图上可见,1日20时(图 9a),已经有一定高度的逆温层建立,但是比较浅薄,逆温层顶部发展到达925 hPa,1 000~850 hPa风向随高度呈现顺时针旋转,边界层有暖平流,975 hPa附近的大气温度露点差较大,这将形成稳定的干暖盖,抑制低层对流发展,使得近海面的海雾能发展到一定的厚度。2日20时(图 9b),逆温层顶抬升至925 hPa,并且温度露点差进一步增大,这使得海雾进一步维持。3日20时(图 9c),逆温层底和逆温层顶都进一步抬升,925 hPa以下温度露点差非常接近,说明在持续偏南风的作用下近海面大气饱和度很高,逆温层阻止了低层的水汽向上输送,从而使得暖湿空气持续与冷海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海雾,海雾在垂直方向的厚度增加。

图 9 成山头站t-lnp探空曲线图(a. 6月1日20时,b. 6月2日20时,c. 6月3日20时) Fig.9 The t-lnp diagram of Chengshantou Station (a. 20:00 BST 1, b. 20:00 BST 2, c. 20:00 BST 3 June)
2.3 热带气旋 2.3.1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9个编号热带气旋活动(表 3),比多年平均值(1949—2020年,平均11.6个)偏少2.6个。其中,“暹芭”“木兰”“马鞍”等3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个数比多年平均(1949—2020年,平均4.4个)偏少(图 10)。2022年夏季9个热带气旋的平均最大强度为31.2 m ·s-1,比多年平均(36.1 m ·s-1)偏弱,3个登陆热带气旋平均最大强度为30.3 m ·s-1,比平均登陆强度(31.0 m ·s-1)略微偏弱。

表 3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简表 Table 3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2022
图 10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图 Fig.10 Tracks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2022
2.3.2 全球其他海域热带气旋概况

2022年夏季,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之外的其他各大洋共有11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北大西洋3个、东太平洋8个,北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无命名热带气旋生成(表 4)。同常年同期相比,北大西洋比平均个数(4.9个)少1.9个,东太平洋比平均个数(9.8个)偏少1.8个,北印度洋、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分别比平均数偏少0.6个、0.1个、0.5个。

表 4 2022年夏季全球其他海域热带气旋统计表 Table 4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except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2022
3 海洋概况 3.1 浪高

通过再分析的浪高资料可以发现,2022年夏季我国近海共有14次明显的2.0 m以上的大浪过程(表 5)。其中,6月出现6次,日数为14 d;7月出现4次,日数为10 d;8月出现4次,日数为9 d。7月开始我国近海平均浪高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在我国近海频繁活动。7月出现5.0 m以上的大浪过程主要受到热带气旋“暹芭”的影响,8月出现5.0 m以上的大浪过程由登陆台风“马鞍”引起。

表 5 2022年夏季中国近海主要大浪过程(2.0 m以上) Table 5 Main wave events (above 2.0 m) in offshore areas of China in summer 2022

6—8月的平均浪高呈逐渐增大的趋势。6月(图 11a),东海东部海域出现2.5 m的平均浪高,南海北部海域平均浪高也超过了2.0 m,我国近海其他海域平均浪高为0.5~2.0 m。7月(图 11b),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平均浪高为0.1~2.0 m,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南海大部海域平均浪高超过2.0 m,其中东海东北部海域出现3.5 m平均浪高。8月(图 11c),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平均浪高为0.1~2.0 m,黄海南部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平均浪高为2.0~3.5 m,这与热带气旋在此海域附近活动有关。

图 11 2022年夏季逐月平均浪高(色阶,单位:m;a. 6月,b. 7月,c. 8月) Fig.11 Monthly mean wave height in summer 2022 (color scale, units: m; a. June, b. July, c. August)
3.2 海面温度

夏季,我国近海海域海面温度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0°N为界,南部海域6—8月平均海面温度较高,在29~30 ℃之间变化,平均海面温度6—7月递增,7—8月变化不大,这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月南部海域最北边界海面温度为29 ℃,最南边界达到30 ℃,南北最大温差为1 ℃(图 12a);7月南北边界温差接近0 ℃,并且最高海面温度超过30 ℃(图 12b);到了8月南部海域平均海面温度很高并且南北界温差不大(图 12c)。由6—8月的逐月变化可以看出,海面温度大于29 ℃的范围从台湾以东洋面逐渐延伸至东海东部海域,这主要是由于黑潮洋流的作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东海海域平均海面温度逐渐升高,南北方向海面温度梯度逐渐减小,6月东海南北海域最大温度梯度达到5 ℃,到了8月温度梯度下降至2 ℃。渤海、渤海海峡和黄海大部海域平均海面温度逐月升高,6月黄海北部最低温度为16 ℃,到8月黄海北部最低温度为25 ℃,升温幅度显著,北方海域平均温度升高,水平温度梯度减小。

图 12 2022年夏季逐月平均海面温度(色阶,单位:℃;a. 6月,b. 7月,c. 8月) Fig.12 Monthly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summer 2022 (color scale, units: ℃; a. June, b. July, c. August)
4 小结

2022年夏季(6—8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极涡中心位于北冰洋,较常年平均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3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月,我国北方海域在偏南风的作用下多海雾天气。7—8月,副高北抬西伸,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增加,但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个数较常年平均偏少。我国近海夏季的大风、大浪主要由热带气旋产生。具体天气总结如下。

(1) 我国近海共出现18次明显的大风过程。6月,大风过程主要由入海温带气旋和海上强对流引起,风力最大为8~10级。7—8月,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并频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近海出现11~12级、阵风13~14级的大风。

(2) 我国近海出现5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4次,7月出现1次,8月没有大面积海雾。6、7月北方海域海面温度较低,大气升温较快,低层大气盛行偏南风,大气湿度较大,加上适度的气海温差(0~2 ℃),黄渤海海域多平流冷却雾。同时,夏季925 hPa以下温度层为弱逆温,静力稳定度下降,湍流向上延伸,有利于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

(3)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9个热带气旋,生成热带气旋数比多年平均偏少2.6个,“暹芭”“木兰”“马鞍”等3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个数比多年平均(约4.4个)偏少1.4个。

(4) 2.0 m以上的大浪过程出现14次,其中,6月出现6次,7月出现4次,8月出现4次,8月我国近海平均浪高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在我国近海频繁活动。

(5) 我国近海海域海面温度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南部海域(20°N以南)6—8月平均海面温度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暖海面有利于热带气旋强度的增长;北部海域(20°N以北)6—8月海面温度大于29 ℃的范围从台湾以东洋面逐渐延伸至东海东部海域,这主要是由于黑潮洋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 王慧, 杨正龙, 等. 2017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7, 37(4): 75-84.
[2]
聂高臻, 黄彬, 曹越男, 等. 2018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8, 38(4): 103-114.
[3]
柳龙生, 黄彬, 吕爱民, 等. 2019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4): 97-107.
[4]
向纯怡, 黄彬, 柳龙生. 2020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0, 40(4): 11-21.
[5]
王皘, 刘达, 董林, 等. 2021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1, 41(4): 82-94.
[6]
傅刚, 王菁茜, 张美根, 等. 一次黄海海雾事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以2004年4月11日为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4(5): 720-726.
[7]
宋亚娟. 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8]
杨悦, 高山红. 黄海海雾WRF数值模拟中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研究[J]. 气象学报, 2016, 74(6): 97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