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河北 雄安 071700;
3.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2. Xiong'an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iong'an 071700, China;
3. 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Beijing 100081, China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气旋发生、发展最活跃的海域之一,全球每年约1/3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1]。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对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影响[2-3]。因此,了解台风的活动特点、生成、路径和强度变化规律,对于有效应对台风灾害具有重要意义[4-5]。统计和概括总结过去全年的台风生成、登陆等数据和活动特征,回顾梳理影响我国的台风过程,有助于发现科学问题、提供台风研究切入点[6-9]。
研究[10-13]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不同海域台风活动的频数和强度变化有复杂而密切的关系。2023年热带太平洋海温经历了一次超长时间拉尼娜向厄尔尼诺状态转换的过程[14-15],在此过程中,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逐渐上升,西太平洋海温、大气环流及台风活动呈现以下特点: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数量显著偏少,台风强度偏强,多有路径曲折的台风(如台风“卡努”“苏拉”等),台风“杜苏芮”“海葵”给我国带来极端降水和灾害。了解台风活动特点、理解其背后的成因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23年国家气象中心热带气旋业务定位定强报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风云卫星(FY-4A和FY-4B)资料,以及水利和民政部门提供的台风灾害损失数据,对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述,以期加深对台风发展和演变特征的理解,为台风预报业务的实施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特征 1.1 生成个数偏少,总体强度偏强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个台风(图 1a、表 1),相比于多年(1949—2022年,下同)平均值(26.9个)显著偏少,偏少9.9个,与气候(1991—2020年,下同)平均值(25.1个)相比,偏少8.1个。2023年17个台风的生命史中峰值强度平均为43.5 m·s-1(14级),较多年平均值[39.9 m·s-1(13级)]偏强3.6 m·s-1,较气候平均值[37.3 m·s-1(13级)]偏强6.2 m·s-1。
全年17个台风的平均生成位置(15.0°N、140.5°E)较多年平均(16.1°N、136.3°E)偏南1.1纬度,偏东4.2经度(图 2)。其中仅有2个台风(“泰利”“三巴”)在南海生成,较多年平均(4.5个)偏少2.5个。
2023年共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表 2),分别为2304号台风“泰利”、2305号台风“杜苏芮”、2309号台风“苏拉”、2311号台风“海葵”、2314号台风“小犬”和2316号台风“三巴”(图 1b)。全年登陆台风个数(6.0个)较多年平均(7.0个)偏少1.0个,较气候平均(7.2个)偏少1.2个。6个登陆台风的平均登陆强度(每个台风以其第一次登陆强度参与统计,下同)为41.8 m·s-1(14级),较多年平均值[32.4 m·s-1(11级)]偏强9.4 m·s-1,较气候平均值[32.7 m·s-1(12级)]偏强9.1 m·s-1;生命史中峰值强度平均为49.3 m·s-1(15级),较多年平均值[41.8 m·s-1(14级)]偏强7.5 m·s-1,较气候平均值[38.1 m·s-1(13级)]偏强11.2 m·s-1。
2023年台风生成数在各个季节均偏少,其中秋季(9—11月)偏少最为显著。2023年秋季生成台风仅为4个,较多年平均(10.7个)偏少6.7个;夏季(6—8月),有10个台风生成(图 3),较多年平均(11.0个)略偏少1.0个。台风活跃期(7—10月[16])不明显,其间台风生成数量较多年平均偏少5.0个。
尽管如此,2023年秋季有4个台风登陆我国,个数较气候平均(2.3个)偏多1.7个。4个秋季登陆的台风中,有2个生成于8月下旬、登陆于9月初。纵观夏、秋季,台风登陆个数(6个)比多年平均偏少1个。此外,2023年8月没有台风登陆我国,为1949年以来第7个8月无台风登陆的年份。
1.5 台风极端降水事件多发,灾害严重台风“杜苏芮”登陆期间,本体环流在冷空气配合下给浙、闽2省带来严重风雨影响,造成闽、浙、皖、赣、粤5省295万人受灾,49.2万人紧急避险转移,26.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149.5亿元。此外,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其残留云系北上,环流在陆地长时间维持[17],造成华北、黄淮等多地出现历史极端强降雨,京津冀及东北等地154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 873.1亿元。
台风“苏拉”和“海葵”相继影响华南,且影响时空范围具有高度一致性。尤其是“海葵”,在我国先后3次登陆,云系持续盘旋在东南沿海。2023年9月3—14日,福建、广东等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福建过程降水强度[18]为2005年以来第二强,仅次于0604号台风“碧利斯”[19];广东过程降水强度为2003年以来第二强,具有降雨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台风“苏拉”和“海葵”给福建、广东、广西及香港、台湾等地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多地发生城乡内涝、滑坡、道路中断等险情[19],并遭受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 对我国造成显著影响的台风概况2023年共有6个台风对我国造成显著的风雨影响,以下对这6个台风的活动特征和影响进行概述。
2.1 2304号台风“泰利”台风“泰利”(Talim)于7月15日08时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之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图 4a),强度逐渐加强,16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17日早晨进一步加强为台风级,最大风速达40 m·s-1。台风“泰利”近海加强至巅峰强度时,云系紧密,眼区清晰可辨(图 4b)。“泰利”于17日22:20前后以台风级强度登陆广东湛江南山岛沿海(38 m·s-1,965 hPa),之后西行穿过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18日05:45前后以强热带风暴级强度再次登陆广西北海沿海(25 m·s-1,980 hPa)。之后“泰利”强度继续减弱,在广西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
受“泰利”影响,7月16—19日,海南岛、广东中西部和东南部、广西中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为100~220 mm,海南岛西部、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为250~460 mm(图 4c);广东中西部和东南部、广西东南部、海南岛北部及南海北部海域出现7~10级阵风,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沿海出现12~13级阵风,个别站点阵风风力为14~15级(图 4d)。受台风降雨影响,广东九洲江支流塘蓬河、广西南流江支流江宁河和北流河上游及支流六麻河等4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超警幅度为0.06~0.59 m,其中江宁河那林站(广西玉林,集水面积为96 km2)18日20时洪峰水位达94.09 m,超过警戒水位0.59 m,相应流量为109 m3·s-1。此外,广东、广西和海南共有14个潮位站小幅超警,超警幅度为0.01~0.24 m。
2.2 2305号超强台风“杜苏芮”“杜苏芮”于7月21日08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图 5a),23日05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17时加强为台风级,而后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快速增强,24日08时增强为强台风级,12 h后加强为超强台风级。此时台风云系庞大,外形规整,云图中的高层卷云表明在其南北两侧各有一支高空出流通道,为其强度的维持提供了重要的出流条件(图 5b)。之后“杜苏芮”长时间维持超强台风级达56 h,并于25—26日向西穿过巴士海峡,在菲律宾吕宋岛以北近海掠过。“杜苏芮”进入东海后转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减弱为强台风级。“杜苏芮”于27日17时再次加强为超强台风级,28日09:55前后以强台风级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50 m·s-1,945 hPa)[17],成为2023年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第二强的台风[20]。“杜苏芮”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并一路北上,在安徽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之后其强度进一步减弱,但是环流继续北上并在陆地长时间维持,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水。“杜苏芮”登陆后环流维持近70 h,远高于我国登陆台风平均滞留陆地时间(20 h)。
7月26—30日,福建、浙江、台湾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200~350 mm,福建泉州、莆田、福州、宁德,浙江温州、丽水、台州、宁波等地局地累计降水量为400~861 mm,台湾屏东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 400 mm[17](图 5c);福建东部、浙江东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出现8~10级阵风,局地风力为11~16级(图 5d)。福建泉州、莆田、福州共计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20]。
受“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其中京津冀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 003.4 mm。北京多区、河北保定、石家庄等地出现山洪、山体滑坡以及严重城市内涝,致使车辆、房屋被毁,多处道路塌方,桥梁坍塌,造成重大损失[17]。
2.3 2309号超强台风“苏拉”“苏拉”于8月24日14时在巴士海峡以东的洋面上生成,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26日02时加强为台风级,26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级,至26日23时,“苏拉”在过去24 h内风速增加25 m·s-1,加强为超强台风级,维持超强台风级超过12 h后,27日14时,台风强度有所减弱(仍为强台风级)。自台风生成后至27日14时,“苏拉”主要向南偏西南或偏南方向移动,之后台风在吕宋岛以东近海移动并逆时针打转,逐渐转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并穿过巴士海峡,向广东沿海靠近(图 6a)。在红外真彩卫星云图中,“苏拉”在打转期间眼区被高云遮盖而不可见,表明其强度有所减弱。台风内核东侧虽然有干空气卷入,但其云形仍然紧实完整,北侧高空具备出流通道,为强度再次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图 6b)。29日17时,“苏拉”在结束打转后再次加强为超强台风级,并长时间维持这一等级达82 h,直到移动到珠江口附近时减弱为强台风级。9月2日03:30,“苏拉”以强台风级登陆广东珠海(45 m·s-1,950 hPa),之后强度快速减弱,13:50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28 m·s-1,982 hPa)。3日进入北部湾后减弱为热带低压并消散。“苏拉”是1949年以来登陆珠三角地区第二强台风(仅次于1713号台风“天鸽”,以强台风级登陆珠海沿海,登陆时风速为48 m·s-1)。
受台风“苏拉”影响,8月31日—9月3日,广西东部、广东大部、福建东南部及台湾中部和东部累计降水量为60~120 mm,福建泉州和漳州,广东揭阳、汕尾、惠州、深圳、珠海、江门、云浮、阳江、肇庆、茂名和东莞,香港,广西玉林、梧州和贵港以及台湾东部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150~280 mm,福建漳州,广东汕尾、惠州、珠海、江门、云浮、茂名及台湾台东等局地累计降水量为300~461 mm[21](图 6c)。受“苏拉”和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华东东部和华南大部的陆地区域先后出现了6~7级的阵风,福建沿海、广东中东部沿海、广西东部及台湾北部等地出现8~10级阵风,广东中东部沿海局地阵风风力在12级以上,惠州、珠海、汕尾、江门沿海局地风力超过16级[21](图 6d)。由于“苏拉”的尺度小,10级以上的强风主要出现在广东近海和沿海地区,深入内陆少。
据国家减灾中心统计,台风“苏拉”导致造成广东78.7万人受灾,福建15.8万人受灾。另外,“苏拉”还造成120余趟旅客列车停运。
2.4 2311号超强台风“海葵”“海葵”于8月28日08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随后向西到西偏北方向移动(图 7a),强度缓慢加强[19],29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9月1日14时加强为台风级,2日23时加强为强台风级,之后接近台湾岛,强度快速加强,3日10时加强为超强台风级。此时台风眼区直径很小,密闭云区四周的卷云表明高空有向各个方向的质量出流(图 7b)。3日15:30,“海葵”以强台风级在台湾台东沿海登陆[19](50 m·s-1,940 hPa),之后强度逐渐减弱,向西穿过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在台湾岛西南侧近海经历短暂回旋之后继续转向西移,于5日05:20和06:45先后登陆福建东山(20 m·s-1,995 hPa)和广东饶平沿海(18 m·s-1,995 hPa)。6日05时“海葵”减弱为热带低压,17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19]。停编后,其残余环流维持并继续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残余环流中心先后穿过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市县,持续影响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
“海葵”环流及残涡影响时间长:9月3—7日影响福建5 d,4—11日影响广东8 d,8—13日残涡影响广西6 d。9月3—13日,福建东部、广东南部、广西东部和南部、海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及澳门、台湾等地累计降水量为100~300 mm[19],福建东部、广东中西部、广西南部、香港及台湾东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400~902 mm,台湾花莲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 100 mm(图 7c)。其中7—8日,粤港澳大湾区出现强降雨,深圳平均降水量超过200 mm,罗湖、盐田局地降水量超过500 mm,香港港岛、九龙降水量超过600 mm,澳门降水量接近200 mm。3—6日,台湾中东部和南部、福建中东部沿海等地出现8~10级阵风,台湾东部沿海和福建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局地风力为12~14级。7—8日,广东中东部及香港、澳门等地出现6~8级阵风,深圳东南部沿海局地风力为9~10级(图 7d)。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有17站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有6站突破历史极值[20]。广东深圳2 h、3 h、6 h、12 h、24 h、48 h、72 h累计降水量均打破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香港天文台录得最大1 h降水量为158.1 mm,为1884年有记录以来香港最高纪录,港岛东南部赤柱录得24 h降水量为842 mm,打破香港纪录[22]。
台风“海葵”给福建、广东、广西及香港、台湾等地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多地发生城乡内涝、滑坡、道路中断等险情,70余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福建木兰溪和兰溪发生超保洪水,广东漠阳江发生超十年一遇洪水,东江支流石马河和深圳河等6条中小河流发生漫堤洪水[19]。福建福州、广东深圳、珠海、江门全市停课,多趟列车停运。截至9月13日,台风“海葵”造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301万人受灾,12人因灾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为6.4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58.3亿元。
2.5 2314号超强台风“小犬”“小犬”于9月30日05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图 8a),强度逐渐加强,10月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20时加强为台风级,2日08时加强为强台风级,台风强度在24 h内增加了22 m·s-1,同日23时加强为超强台风级。在加强为强台风后,台风风眼清晰,外围积云线表明低层环流组织良好,南侧宽广而延展的卷云表明有强烈的高空出流(图 8b),这些特征是其快速加强在云图上的表现。3日20时“小犬”减弱为强台风级,并转向偏西方向移动,接近台湾岛时,4日22时强度再次加强为超强台风级,5日08:20以强台风级在台湾屏东鹅銮鼻登陆(48 m·s-1,945 hPa)。之后迅速减弱为台风级并趋向广东沿海,6日17时近海再次加强为强台风级,维持40 h后逐渐减弱为台风级,9日17时在广东近海减弱为热带低压[23]。
受“小犬”和冷空气共同影响,5—9日,广东中东部、香港、澳门、福建东南部、浙江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为50~250 mm,广东珠三角南部局地累计降水量为300~500 mm,广东珠海和香港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600 mm(图 8c)。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降雨主要集中在8—9日。另外,4—9日,台湾岛中东部累计降水量为200~500 mm,台湾屏东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650 mm[23]。5—9日,浙江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广东中东部沿海出现7~9级、局地10~12级的阵风,广东珠江口附近岛屿出现15级阵风,台湾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8~10级阵风、局地风力为11~12级,台湾南部局地出现13~15级阵风(图 8d)。
2.6 2316号强热带风暴“三巴”“三巴”于10月18日14时在海南岛以南的近海海面上生成,随后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图 9a),在近海沿海南岛西岸北上过程中,于19日09时前后以热带风暴级强度在海南东方沿海登陆(20 m·s-1,998 hPa)。随后“三巴”很快再次入海,向偏北到东北方向移动,19日21时在北部湾北部近海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并维持该强度7 h,期间移动趋于停滞。由于此时陆地受冷性气团控制,台风北侧外围海洋性气团与大陆冷性气团交汇导致斜压能量释放,在云图中表现为台风南侧云系减弱,北侧云系大范围发展[24],云型不对称性强(图 9b)。20日08时,“三巴”路径开始南折,旋即于09:45前后以热带风暴级登陆广东遂溪沿海(20 m·s-1,998 hPa)。20日17时,“三巴”在雷州半岛西部近海减弱为热带低压,17:40前后以热带低压形式在海南临高沿海登陆(13 m·s-1,1 010 hPa)。
受台风“三巴”及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和残余环流影响,17—21日,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海南岛中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为100~300 mm,广东茂名、湛江、阳江、云浮和广西玉林、北海、钦州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350~650 mm(图 9c),广西北海局地累计降水量达842 mm[21, 23]。广东、广西、海南的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10月极值,其中广西北海银海区侨港镇亚平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4 h降水量为780.3 mm,突破广西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日降水量极值;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4 h降水量为522.1 mm,突破博白县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广东茂名茂南区鳌头镇1 h最大雨量为158.5 mm,突破茂名市历史极值。海南岛南部和东部沿海、广东西南部沿海、广西东南部沿海等地出现7~9级、局地10~11级阵风(图 9d)。
受其影响,广东西江支流罗定江,粤西沿海鉴江、潭水河、九洲江、根子河,广西西江支流北流河、桂南沿海南流江等6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为0.05~3.83 m,其中罗定江、潭水河、九洲江、根子河等4条中小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3 结论与讨论对2023年台风生成数量、活跃时段、活动特点进行概述,并从台风的生命史、灾情影响等方面回顾了2023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总共生成17个台风,生成个数显著偏少;台风生命史中的峰值强度平均为43.5 m·s-1,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2) 2023年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台风数略偏少;然而,这些登陆台风的平均登陆强度(41.8 m·s-1)、平均生命史峰值强度(49.3 m·s-1)均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3) 台风生成源地偏东4.2经度且略偏南;南海仅有2个台风生成,数量不到历史平均的50%。
(4) 2023年秋季仅有4个台风生成,数量仅为历史平均的40%左右。然而秋季台风登陆数量却偏多,其中包含2个生成于夏末(8月下旬)却在秋初(9月初)登陆的台风。此外,2023年8月没有台风登陆我国,成为自1949年以来的第7个8月无台风登陆我国的年份。
(5) 2023年,台风引发了多次极端降水事件,造成严重的灾害。其中,台风“杜苏芮”引发的风雨影响广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苏拉”和“海葵”对华南地区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引发了大范围的强降雨,导致广泛的内涝、滑坡等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概括总结了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特点,并对影响我国的台风进行了整体回顾。然而并未针对台风数量偏少、强度偏强、降水多发的原因展开分析。因此未来将借助数值模拟、合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2023年台风活动特点的深层次原因。
[1] |
冯涛, 黄荣辉, 陈光华, 等. 近年来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13, 37(2): 364-382. |
[2] |
梁必骐, 梁经萍, 温之平. 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5, 4(1): 84-91. |
[3] |
张娇艳, 吴立广, 张强.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热带气旋灾害趋势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4): 442-454. |
[4] |
端义宏, 陈联寿, 梁建茵, 等.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的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 2014, 72(5): 969-986. |
[5] |
陈联寿, 孟智勇.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J]. 大气科学, 2001, 25(3): 420-432. |
[6] |
向纯怡, 高拴柱, 刘达. 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2, 42(1): 39-49. |
[7] |
聂高臻, 钱奇峰. 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3, 43(4): 99-109. |
[8] |
向纯怡, 许映龙, 高拴柱, 等. 2021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J]. 气象, 2022, 48(9): 1195-1208. |
[9] |
钱奇峰, 董林, 许映龙, 等. 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J]. 气象, 2023, 49(10): 1254-1266. |
[10] |
HA K J, YOON S J, YUN K S, et al. Dependency of typhoon intensity and genesis locations on El Niño phase and SST shift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Theor Appl Climatol, 2012, 109(3): 383-395. |
[11] |
CHAN J C L, LIU K S. Global warming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typhoon activity from an observational perspective[J]. J Climate, 2004, 17(23): 4590-4602. DOI:10.1175/3240.1 |
[12] |
CHAN J C L, LIU K S. Recent decrease in the difference in 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Adv Atmos Sci, 2022, 39(9): 1387-1397. DOI:10.1007/s00376-022-1309-x |
[13] |
CHAN J C 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J]. J Climate, 2000, 13(16): 2960-2972. DOI:10.1175/1520-0442(2000)013<2960:TCAOTW>2.0.CO;2 |
[14] |
NULLIS C. WMO update: prepare for El Niño[EB/OL]. (2023-05-03)[2024-08-29]. https://wmo.int/news/media-centre/wmo-update-prepare-el-nino.
|
[15] |
世界气象组织. WMO预测本世纪首次"三峰"拉尼娜现象[EB/OL]. (2022-08-31)[2024-08-29]. https://wmo.int/zh-hans/media/wmoyucebenshijishoucisanfenglaninaxianxiang.
|
[16] |
卢秋珍, 胡邦辉, 王学忠, 等.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6): 629-635. |
[17] |
刘达, 向纯怡, 张玲, 等. 台风"杜苏芮"(2305)的主要特点及路径和强度预报难点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 2023, 43(4): 1-10. |
[18] |
中国气象局. QX/T 34-2016降雨过程强度等级[S].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6.
|
[19] |
华雯丽, 张芳华. 2023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23, 49(12): 1553-1560. |
[20] |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 2023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EB/OL]. (2024-01-20)[2024-08-29]. 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401/t20240120_475696.shtml.
|
[21] |
运晓博, 杨寅, 刘海知. 2023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23, 49(11): 1414-1420. |
[22] |
苏杰西. 2023汛期回顾: 极端天气的交织篇章[N]. 中国气象报, 2023-11-06.
|
[23] |
宋佳凝, 董林, 渠鸿宇. 2023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24, 50(1): 126-132. |
[24] |
曹治强, 王新, 黄庆妮. 北上台风云系结构变化的遥感定量特征指标研究及应用[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3): 32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