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眼中的《海洋气象学报》:严谨、温度与成长
  • 分享:

一、稿件处理:严谨是底色,细致是态度

编辑部将“认真”二字刻进日常工作的每一环:

审稿不敷衍

每篇稿件均邀请2~3位领域专家盲审,审稿意见具体到公式推导的合理性、数据来源的标注完整性,甚至图表色彩的清晰度。曾有作者感慨:“修改意见比我导师改得还细。”

流程透明高效

从投稿到终审全程在线可追踪,编辑定期邮件提醒进度,避免作者“石沉大海”的焦虑。一位投稿人评价:“第一次遇到编辑部主动打电话解释审稿延迟的原因。”

规范高于形式

严格执行查重(<15%)、参考文献格式(GB/T 7714—2015)等要求,但对学术新人的“格式小白”稿件,编辑会逐句标注修改建议,而非直接退稿。

二、专题策划:聚焦真问题,凝聚专业力

专题设计不求“博眼球”,而是紧扣学科发展需求:

专家深度参与

邀请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机构权威学者担任专题主编,从选题到组稿全程指导,确保内容兼具深度与实用性。

瞄准业务痛点

如“台风专题”侧重路径预报误差分析,“海雾专题”关注区域监测技术改进,研究结论直接服务于沿海气象业务部门。

开放征稿通道

既接受专家约稿,也向青年学者开放自主投稿,专题稿件同样需通过严格评审,避免“关系稿”“凑数稿”。

三、作者支持:冷门不冷落,小众不小看

编辑部深知海洋气象领域“窄而专”,对“冷门”研究方向尤为珍视:

不唯基金论

即使无基金支持的原创研究(如地方气象站经验总结),只要方法扎实、结论可靠,均有机会刊发。

尊重基层经验

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报告(如观测设备改进案例),编辑部会协助补充理论分析框架,让“实践经验”升华为“可复用的方法”。

总结:一本正在生长的期刊

《海洋气象学报》编辑部像一群“学术园丁”——他们清楚期刊还不够高大,但愿意用严谨的修枝、耐心的浇灌,让每一篇论文扎实生长;他们不擅标榜情怀,却用“催稿邮件里的问候”“审稿意见里的参考文献”这些细微之举,让作者感受到:这里有人真正在乎你的研究。

虽未成荫,但每一片新叶都在努力向上。
——这或许是对这本期刊最贴切的注解。

 

发布日期:2025-02-13浏览次数:

“海雾专题”征稿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