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析2019年秋季(9-11月)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特征及逐月演变对我国近海天气的影响, 并对我国近海海域发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总结。秋季, 我国近海海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除此之外, 分析热带气旋、浪高和海面温度等气象、海洋要素在秋季的变化特征, 总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生成、移动、强度变化等详细信息, 并统计了全球其他海域热带气旋的基本情况。
本文中提到的海上大风过程的统计标准及使用的主要数据同文献[1-5]。
1 环流特征与演变 1.1 环流特征由2019年秋季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和距平场(图 1)可以看出, 秋季北半球极涡呈现绕极型分布, 中心位于北冰洋洋面上, 中心位势高度为524 dagpm, 极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为正距平, 表明极涡较常年偏弱。北半球中高纬度呈4波型分布, 且高纬度西风带槽脊较夏季明显减弱, 长波槽分别位于白令海、西伯利亚地区、挪威海、哈德孙湾。我国北部海域处于较为平直的西风带控制之下, 呈明显的正距平, 冷空气活动较弱, 南部海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明显。
9月, 欧亚大陆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高纬度环流较为平直, 呈现"两槽一脊"型, 两槽分别位于喀拉海-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及白令海海域。我国黄渤海海域位于500hPa短波槽前, 槽区所在位置呈正距平, 表明9月冷空气势力较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6], 西脊点达129°E附近, 且台湾省东部存在负距平区域, 表明9月我国近海热带系统活动频繁(图 2a)。由海平面气压场和距平场(图 2b)可以看出, 我国黄渤海海域在弱高压带的控制之下, 南部广大海域受低值系统的影响。台湾省东部海域存在着中心气压为1007.5hPa的闭合低压中心, 低压中心及附近海域呈明显的负距平。受上述系统影响, 9月我国近海出现了5次明显的大风天气过程, 其中4次是由台风或热带低压系统造成, 仅有1次冷空气大风过程, 其影响范围只有渤海海域。
10月, 欧亚大陆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高纬度环流仍为"两槽一脊"型, 但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的环流经向度略有加大, 表明10月冷空气势力较9月略有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9月有明显的东退南压, 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在140°E附近。在500hPa平均位势高度距平场(图 3a)中,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有负距平区域, 表明10月热带气旋活动仍较为频繁, 但是其影响海域较9月有所偏东。由10月海平面气压场及距平场(图 3b)可以看出, 我国及近海海域受高压系统控制, 高压中心位于我国新疆北部, 中心强度为1025hPa。受其影响, 10月, 我国近海海域出现两次明显的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
11月, 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环流的经向度明显加大, 东亚大槽明显加深, 并在鄂霍次克海附近形成一个中心强度为520dagpm的冷涡。冷涡所在区域对应负距平, 表明冷涡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继续南压并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陆高压打通(图 4a)。由11月海平面气压场及距平场(图 4b)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为高压系统影响, 高压主体位于里海-贝加尔湖一带, 高压中心位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 中心气压为1032.5hPa。受其影响, 11月我国近海出现6次明显的冷空气大风过程, 但影响我国的高压系统对应负距平, 表明冷空气势力仍较常年偏弱。
2019年秋季, 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 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9次, 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4次, 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有3次, 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表 1)。
9月29日-10月2日, 由于1918号台风"米娜"的影响, 我国近海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大风天气过程。"米娜"于9月28日08时在台湾省台北市东南方向约1540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15.4°N, 132.1°E)生成。而后沿西北路径向我国近海靠近, 29日开始影响我国近海海域。10月1日20:30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 2日20时在韩国全罗南道沿海登陆, 之后变性为温带气旋。"米娜"为1949年以来10月份唯一登陆浙江舟山的台风和登陆浙江的第3个台风。"米娜"始终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环流运行, 在我国近海海域北上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图 5)
台风"米娜"在趋向我国近海海域期间强度不断增强, 9月29日17时, 其强度达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3m·s-1), 30日20时, 其强度达到最强(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40m·s-1)。10月1日08时后, 台风"米娜"的强度开始减弱, 20:30前后登陆我国浙江舟山时的强度为强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0m·s-1)。10月2日20时在韩国全罗南道沿海登陆时的强度为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23m·s-1), 此次我国近海的大风天气过程趋于结束。此次过程中, 我国东海出现了9~12级、阵风13~14级的大风, 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出现了8~10级、阵风11~12级大风, 黄海南部出现6~8级、阵风9级的大风(图 6)。
2019年秋季(9-11月),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表 2), 比1949-2018年秋季的平均值(11.11个)偏多4.89个。由路径(图 7)来看, 在所生成的16个热带气旋中, 仅有1918号台风"米娜"登陆我国。1915号台风"法茜"、1916号台风"琵琶"、1919号台风"海贝斯"、1921号台风"博罗依"以及1923号台风"夏浪"生成和活动均在132°E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 并未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影响。1914号台风"剑鱼"、1922号台风"麦德姆"以及1924号台风"娜基莉"在我国南海生成, 造成南海海域的大风天气过程。表 2为2019年秋季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实时业务定强和定位的简表。
2019年秋季(9-11月), 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之外, 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7个, 分别为北大西洋14个、东北太平洋10个、中北太平洋1个、北印度洋2个, 南半球无热带气旋生成(表 3)。与历史同期平均(1981-2010年平均, 其中南印度洋为2000-2010年平均)个数对比来看, 北大西洋比平均数(6.2个)偏多7.8个, 东太平洋比平均数(6.0个)偏多2.9个, 北印度洋比平均数(2.6个)偏少0.6个。其中, 北大西洋的"DORIAN""HUMBERTO""LORENZO", 东北太平洋的"JULIETTE""KIKO"以及北印度洋的"MAHA"均达到了我国超强台风级强度。
通过分析法国卫星高度计AVISO反演的浪高场, 2019年秋季(9-11月), 我国近海浪高在2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9次(表 4), 这9次大浪过程基本对应有大风过程, 但不是每次大风过程都会产生大浪过程, 究其原因, 海浪受风时、风区和地形等原因影响。10月27日-11月12日及11月17-30日两次大浪过程是由于热带气旋及冷空气的交替影响, 因此维持时间较长。
9月, 我国近海大于2m浪高的日数为18d, 10月大于2m浪高日数增加到28d。11月, 我国近海每天都有大于2m浪高的海域出现。2019年秋季(9-11月), 未出现2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仅有15d, 约占16%。
由月平均浪高场分布(图 8)可以看出, 2019年9月, 由于台湾东部海域热带系统较为活跃, 因此在台湾东部洋面出现了浪高大值区, 中心浪高达2.4m。受其影响, 我国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的平均浪高均在2m以上。10月, 我国近海2m以上浪高海域较9月有所减少, 但1.6m的浪高区域明显增大, 由南海东部扩展至南海西部。11月, 我国近海海浪大值区位于巴士海峡-南海一带, 浪高中心达2.8m及以上, 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的月平均浪高均在2m以上。
海面温度在秋季的变化比较明显。由逐月平均海面温度分布(图 9)可以看出, 秋季我国近海海域呈逐渐降温的趋势, 尤其是北部海域降温更明显, 渤海9月海面温度在23℃左右, 10月渤海海面温度下降到19~20℃, 11月达到14~15℃。黄海与渤海类似, 9月黄海海面温度在21~26℃, 10月为19~22℃, 11月为14~18℃。我国南部海域海温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小, 9-10月, 我国南海的海面温度主要维持在28~29℃, 11月, 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 南海海面温度略有降低。我国东海在各个月份均为海面温度梯度密集区。
2019年秋季(9-11月), 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型分布, 中高纬度呈4波型。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的经向度不断加大, 冷空气势力不断增强, 但仍较历史平均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 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具体天气总结如下:
1)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 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9次, 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4次, 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有3次, 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
2)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 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7个, 分别为北大西洋14个、东北太平洋10个、中北太平洋1个、北印度洋2个, 南半球无热带气旋生成。
3)我国近海浪高2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9次, 出现大浪的海区主要集中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及南海。我国近海未出现2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仅有15d, 约占16%。由于冷空气及热带气旋的交替影响, 部分大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4)9-11月, 我国近海海域海面温度逐月下降, 且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 海面温度从北到南的温差逐渐增大。
[1] |
刘爽, 王慧, 黄奕武, 等. 2017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8, 38(1): 69-81. |
[2] |
周冠博, 吕爱民, 黄彬, 等. 2018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1): 95-105. |
[3] |
王皘, 黄彬, 聂高臻, 等. 2018年冬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2): 94-105. |
[4] |
张增海, 刘涛, 许映龙, 等. 2019年春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3): 103-113. |
[5] |
柳龙生, 黄彬, 吕爱民, 等. 2019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4): 97-107. |
[6] |
孙舒悦, 董林. 2019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19, 45(12): 1762-176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9.1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