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 珠海 519082
2. Colleg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3.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Zhuhai), Zhuhai 519082, China
阿拉伯海是位于印度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与东侧的孟加拉湾一起占据了北印度洋绝大部分面积。阿拉伯海是亚洲东部及南部地区与欧洲、非洲之间航运的重要途径地,是世界石油运输的心脏地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1]。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灾害会对该地的海上运输造成很大威胁,也会对周边地区的生产活动造成严重损害[2]。目前绝大多数对阿拉伯海TC的研究都包含于对北印度洋TC的研究之内。李培等[3]统计了北印度洋气象船舶资料,发现北印度洋TC生成源地集中在5°~20°N海域,且生成月份集中在5、10、11月,具有双峰型特征。SINGH et al.[4]在统计1877—1998年TC资料中发现北印度洋强度≥48 kn的TC活动逐渐变得频繁。梁梅等[5]在对1990—2018年资料的统计中也发现北印度洋TC频数呈现增加趋势。吴风电和罗坚[6]在对1977—2008年TC资料的统计中应用小波分析,发现北印度洋TC频数变化表现出2~4 a和4~8 a的周期,并且解释了热带辐合带、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北印度洋TC活动的影响。韩晓伟等[7]认为北印度洋TC频数季节变化与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南亚夏季风有关。张霏等[8]认为垂直风切变和相对涡度的季节变化是造成TC频数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的关键因素,且低垂直风切变、正的相对涡度、较高海面温度、较大相对湿度利于TC生成。在上述研究中对阿拉伯海TC的研究内容主要有:SINGH et al.[4]发现5—6月和11月阿拉伯海TC的频数变化具有13 a和10 a的周期,梁梅等[5]、吴风电和罗坚[6]认为强TC主要发源于阿拉伯海中部和东部海域。韩晓伟等[7]发现阿拉伯海TC多西向移动,主要生成区域为5°~20°N,65°~75°E。张霏等[8]发现阿拉伯海TC总数占北印度洋的29.6%,路径多为西行,且频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此外,还有学者对阿拉伯海TC个例进行分析。焦艳等[9]利用卫星资料等数据对2010年阿拉伯海特强气旋风暴“PHET”进行了个例分析,指出特强气旋风暴“PHET”对流旺盛,“暖心”结构显著。NAIR et al.[10]对2017年阿拉伯海特强气旋风暴“Ockhi”的降水及卷入的气溶胶进行了分析。
近年,阿拉伯海多次出现破坏性强的气旋灾害。如2020年11月,特强气旋风暴“Gati”最大风速达到了我国超强台风级强度[11],并以近巅峰强度登陆索马里,成为1982年以来登陆索马里最强的TC。2021年5月,特强气旋风暴“Tauktae”在印度西北部登陆,不仅在当地造成伤亡,还在西藏南部造成强降水。与孟加拉湾相比,阿拉伯海TC的生成与活动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如阿拉伯海TC生成数量更少[5, 7-8],路径更倾向西行和西北行[5],TC频数双峰型结构中双峰的强度和强弱配置不同[8]。因此,有必要对阿拉伯海TC的活动特征和支撑阿拉伯海TC活动的环境因素进行单独研究。本文将从SST、850 hPa相对湿度、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850 hPa相对涡度等环境条件入手,详细探讨阿拉伯海TC活动特征的影响因子。BELL et al.[12]在2000年构造了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指数概念,王功录等[13]和索朗仓决等[14]分别使用该指数对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TC进行分析,但目前对阿拉伯海TC的ACE时空特征关注较少。故本文也将统计阿拉伯海TC中ACE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1 研究区域、资料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区域为0°~30°N,45°~80°E内的海域和沿海的陆地区域,包含阿拉伯海及其邻近地区。研究使用了印度气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公布的1982—2020年Best Track资料集、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库(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包含的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的JTWC Best Track资料集[15]。张霏等[8]比较了IMD与JTWC的资料,得出JTWC资料记录时间较长,但记录的低压(D)与深低压(DD)数量显著少于IMD资料;IMD资料中TC路径多为折线,与通常光滑的TC路径不符,但详细记录了低压及深低压信息的结论。因此,在对TC路径、源地、移动方向的研究中采用JTWC资料,以规避IMD资料在TC定位上的缺陷;在对TC数量、强度的研究中采用IMD资料,使对热带低压信息的统计更为完整。使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包含的NCEP GODAS[16]、NCEP/NCAR Reanalysis[17]、NOAA OI SST V2 High Resolution Dataset、NCEP Daily Global Analyses数据集(以上资料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洋和大气研究办公室/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物理科学实验室,网站https://psl.noaa.gov/data/gridded/提供)对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对于TC频数、强TC频数、ACE的研究,采用绘制时间序列图的方法,并用拟合等统计方法分析。对于登陆地及发源地空间分布的研究,采用绘制二维空间格点图的方式,并通过合成的方法与月平均SST场、850 hPa相对湿度场、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场、850 hPa相对涡度场(仅计算其垂直分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示阿拉伯海TC的活动特征。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的计算公式为
$ V=\sqrt{\left(u_{200}-u_{850}\right)^{2}+\left(v_{200}-v_{850}\right)^{2}} $ | (1) |
其中u850、u200、v850、v200分别是各格点在850 hPa或200 hPa高度的经向或纬向风速[18]。
2 阿拉伯海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路径特征图 1a为由1982—2020年JTWC Best Track资料绘制的阿拉伯海TC总路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伯海TC呈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整体布局。阿拉伯海东北部海域TC路径最密集,TC强度也最大;西南部、西北部海域TC路径分布较稀疏,但也出现过强TC;东南部海域TC少、强度低。阿拉伯海附属的边缘海及海湾中,亚丁湾有TC分布,波斯湾和红海无TC生成或进入的记录。阿拉伯海TC的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各区域TC西北行概率如图 1b(数据来自JTWC Best Track资料集,每个区块定义为5°×5°格距)。西南部海域的TC多向西行登陆阿拉伯半岛或东非,东北部海域的TC也偶有东北行登陆南亚次大陆的个例。阿拉伯海TC登陆频繁的海岸线有:印度河入海口至肯帕德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东南侧沿岸,索马里东北侧沿岸、索科特拉岛沿岸。
图 1c为由1982—2020年JTWC Best Track资料绘制的阿拉伯海TC源地分布图,图中数字代表发源在该区域的TC数量,每个区块定义为5°×5°格距。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伯海东北侧(10°~20°N,65°~75°E)海域是阿拉伯海TC的主要发源地。利用相同资料统计TC在各区块中的停留时间,发现阿拉伯海TC活跃范围也位于阿拉伯海东北侧(10°~25°N,65°~75°E)(图 1d),故阿拉伯海TC的主要发源地也是阿拉伯海TC影响最频繁的区域。相较于东北侧,阿拉伯海西北侧海域生成TC较少,与同纬度地区差异甚大。亦有TC从孟加拉湾移动至阿拉伯海,此处不作统计。
由以上统计得出,10°~25°N,65°~75°E(图 1c、d红框区域)区域为阿拉伯海TC最活跃区域。在本文以下的分析中,将重点关注此区域。
3 阿拉伯海热带气旋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季节分布特征由1982—2020年IMD Best Track资料统计阿拉伯海TC频数的季节分布(图 2a)可以看出,阿拉伯海TC频数呈现“双峰”特征,即TC频数在一年中有6、11月两个峰值。TC最多发的时间段为11月,在39 a中共产生了30个TC。其次是6月和10月,各产生了29个TC。1—4月阿拉伯海生成TC的数量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与西北太平洋不同,7—8月是阿拉伯海TC的非活跃期,生成TC较少。
气旋累积能量指数(IACE),定义为近中心最大风速≥35 kn的TC,当其风速≥35 kn时,每6 h(即一个发报时次)对近中心最大风速作平方运算,再进行求和[13],即
$ I_{\mathrm{ACE}}=\sum\limits_{j=1}^{m} \sum\limits_{i=1}^{n} U_{i}^{2} $ | (2) |
式中j=1,…,m为TC个数,i=1,…,n为一个TC近中心最大风速≥35 kn的发报数,Ui为近中心最大风速。绘制IACE季节变化图(图 2b),发现虽然阿拉伯海在每个月都有可能有TC生成,但强TC只存在于5、6、10、11月。9、12月虽然TC频数较高,但大多数被记录的TC都是低压或深低压。1—4月、7—8月则无强度≥35 kn的TC生成。
由以上统计,根据TC的活跃情况,将一年分为4个时期来研究阿拉伯海TC的各类特征(表 1),即冬季期(1—4月)、季风前期(5—6月)、季风期(7—8月)、季风后期(9—12月)。其中冬季期、季风期阿拉伯海出现TC数量少,平均每月出现TC数量只有0.08、0.21个。而在季风前期和季风后期,阿拉伯海TC数量偏多,平均每月阿拉伯海出现TC数量为0.55、0.59个,且强度≥35 kn的TC只在这两个时期出现。
由1982—2020年IMD Best Track资料统计阿拉伯海TC频数的逐年变化(图 3a)可以发现,39 a内阿拉伯海TC频数的变化大,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峰值年为2019年,共生成8个TC。年平均生成数为2.23个。2004、2015、2019、2020年阿拉伯海TC生成数量均达到5个及以上,属于数量偏多年份。其中2004、2015、2020年有2个TC在季风前期生成,3个TC在季风后期生成;2019年有1个TC在季风前期生成,7个TC在季风后期生成。1987、1991、2000、2017年,阿拉伯海无TC生成。
将TC频数和强度数据换算为ACE指数(图 3b),可以发现阿拉伯海TC的ACE数值年际变化更明显。有很多年份全年没有ACE值,也有如2015、2019年这样的ACE高值年。此外,阿拉伯海TC的ACE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4 成因简析 4.1 影响TC空间分布、季节分布特征的因素与阿拉伯海TC频数的双峰型特征类似,阿拉伯海SST场、湿度场、垂直风切变场、相对涡度场在一年中都呈现双峰型季节循环特征。冬季期(图 4—7中a、b),阿拉伯海西北侧SST低,不适宜TC的生成与发展;而阿拉伯海东侧有暖表面流,并且阿拉伯海东侧沿岸地区海水深度浅,故该地产生SST暖舌,使该地海水热力条件能支持TC生成和发展。3、4月,阿拉伯海西南侧的SST暖舌温度也增加到26 ℃以上,达到TC生成、发展所需条件[19]。冬季期平均500 hPa高度场显示,阿拉伯海北侧为西风急流区,副热带高压位于阿拉伯半岛南侧和东非。北侧的西风急流会造成极大的垂直风切变,其平均强度大于20 m·s-1,不利于TC生成、发展[20]。在850 hPa高度层,阿拉伯海大部分区域有负相对涡度,且风向上游为北非、阿拉伯半岛等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相对湿度低,亦不适合TC发展。仅在阿拉伯海东南侧大气较为湿润,且垂直风切变小,SST合适。因此,冬季期阿拉伯海TC活动少,仅有的适宜TC活动的区域为东南侧低纬度地区。
在季风前期(图 4—7中c),阿拉伯海SST达到一年中的极大期。此时除了东非近海有极少区域由于离岸流有冷舌外,所有区域SST都适合TC生成和发展。在850 hPa高度层,有大面积正相对涡度区,为TC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21];湿度条件上,阿拉伯海西北侧大气干燥,不适宜TC活动,其他区域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50%。由于5、6月阿拉伯海季风已经局部爆发,阿拉伯海南侧受季风控制,有大片中高垂直风切变区域,TC活动受抑制。其中索马里以东地区为低空急流轴所控制地区,是垂直风切变高值中心。因此,在季风前期只有阿拉伯海东北侧海域适合TC活动。
在季风期(图 4—7中d),阿拉伯海850 hPa高度西风分量普遍大于5 m·s-1,此时西侧由于强离岸流影响,SST降低,不再适合TC生成和发展。阿拉伯海东侧海域也同时出现冷舌。全海域水汽条件由于季风爆发全面转好。由于季风带来低层的西南急流,阿拉伯海南侧出现大片负相对涡度区,全阿拉伯海海域出现大片强垂直风切变区。垂直风切变的大小会影响TC的能量累积机制,能在TC生成、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故在季风期阿拉伯海少TC生成,无强TC活动。
在季风后期(图 4—7中e、f),阿拉伯海SST条件恢复,东侧的暖舌也重新出现。850 hPa水汽条件略变差,但仍优于冬季期和季风前期;相对涡度条件转好。垂直风切变降低,9—10月的北侧海域和11—12月的南侧海域都为垂直风切变低值区。因此,此时期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区都适合TC生成和发展。TC数据的统计结果也显示此时期为一年中阿拉伯海TC最活跃的时期。
将阿拉伯海及邻近区域(0°~30°N,45°~80°E)的四个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图 8a、b),阿拉伯海850 hPa相对湿度和垂直风切变在冬季期、季风期达到峰值,季风前期和季风后期较小。SST和850 hPa相对涡度则相反,在季风前期和季风后期达到峰值,冬季期、季风期较小。本文在对SST、垂直风切变、相对涡度的分析上与张霏等[8]类似,但张霏等[8]使用600 hPa层相对湿度数据并未分析出阿拉伯海低层相对湿度季节变化具有“双峰”型结构,文中使用850 hPa数据可见“双峰”型结构。综合以上结论,得出影响阿拉伯海TC季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垂直风切变。冬季的垂直风切变主要由温带西风急流造成,夏季的垂直风切变主要由南亚夏季风造成。另外,SST、850 hPa相对湿度及相对涡度也会影响阿拉伯海TC季节分布和空间分布。
统计1982—2020年TC频数与TC活跃区域(10°~25°N,65°~75°E)、活跃时间(季风前期、季风后期)的各环境因素情况,计算得到TC频数与SST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4,与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12,与850 hPa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4,与850 hPa相对涡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4。经检验,TC频数与SST和与850 hPa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的显著性检验,与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850 hPa相对涡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检验。即TC频数的年际变化与SST、相对湿度有正相关关系,三者年际变化如图 8c。TC频数的年际变化与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850 hPa相对涡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从图 8c中也能看出,阿拉伯海SST有缓慢上升趋势。SST和相对湿度升高可以给TC生成和发展提供更多潜热能,这可能是阿拉伯海年TC频数出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之一。
4.3 TC频数异常年环境因素分析由资料统计结果可知,阿拉伯海TC频数年差异大。其中2004、2015、2019、2020年TC频数异常偏多,1987、1991、2000、2017年无TC生成。现将8个TC频数异常年分为低频数年(1987、1991、2000、2017年)和高频数年(2004、2015、2019、2020年)两组,对其SST、850 hPa相对湿度、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850 hPa相对涡度要素作合成分析,所得结果如图 9—12所示。由于季风前期和季风后期两个时期内产生TC的频数占全年的82%,产生风速≥35 kn的TC频数占全年的100%,且所选4个TC高频数年所有TC都产生于这两个时期,故此处只对这两个时期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
图 9为SST月平均场,其中对于红框中的TC活跃区域,低频数年季风前期SST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0.356 ℃,低频数年季风后期SST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0.267 ℃。可以看出,高频数年SST总体高于低频数年,SST>29.5 ℃的暖水区范围也大于低频数年。在高频数年的季风前期,阿拉伯海SST暖中心更偏北,TC频发区域(10°~25°N,65°~75°E,图中红框区域,下同)也都被>29.5 ℃的暖水覆盖。在季风后期,高频数年在TC频发区域内的SST暖舌强度也强于低频数年。
图 10为850 hPa相对湿度场,其中对于红框中的TC活跃区域,低频数年季风前期相对湿度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3.571%,低频数年季风后期相对湿度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1.214%。可以发现,在TC频发区域,高频数年相对湿度略高于低频数年,并且在季风前期差距较大。
图 11为垂直风切变场,其中对于红框中的TC活跃区域,低频数年季风前期垂直风切变月平均比高频数年高1.535 m·s-1,低频数年季风后期垂直风切变月平均比高频数年高0.064 m·s-1。可以发现,在TC频发区域,高频数年与低频数年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差异不大。
图 12为850 hPa相对涡度场,其中对于红框中的TC活跃区域,低频数年季风前期相对涡度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1.5×10-6 s-1,低频数年季风后期相对涡度月平均比高频数年低2.0×10-6 s-1。综上,阿拉伯海在SST、相对湿度高值年TC生成数量可能会异常偏多,这与4.2节所得结论一致。相对涡度要素与TC频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虽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通过合成分析可以发现,阿拉伯海TC高频数年TC频发区域的相对涡度较低频数年高,说明该环境要素对TC频数异常年仍有指示意义。
5 结论本文统计了1982—2020年阿拉伯海TC的路径、移动方向、生成源地、活跃区域、频数的季节分布与年际变化特征,并结合SST、850 hPa相对湿度、850~200 hPa垂直风切变、850 hPa相对涡度4个环境条件,分析了影响阿拉伯海TC生成及活动特征的要素,得出以下结论:
1) 阿拉伯海TC活跃区域主要位于阿拉伯海东北和西南海域,其中阿拉伯海东北部10°~25°N,65°~75°E海域TC活动最频繁。阿拉伯海TC的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
2) 阿拉伯海TC频数及总ACE具有“双峰”型季节特征。冬季温带西风急流和季风期南亚夏季风会造成强垂直风切变,使TC难以生成,这是造成“双峰”型季节特征的主要因素。位于阿拉伯海东部的SST暖舌和高相对湿度区导致阿拉伯海TC分布东多西少。
3) 阿拉伯海TC频数和总ACE在近年有上升趋势。阿拉伯海TC频数年际变化与SST和850 hPa相对湿度因素相关性较高。TC频数异常偏多的年份,阿拉伯海SST、850 hPa相对湿度和相对涡度要素偏高。
本文分析了阿拉伯海TC频数与SST相关的结论,而印度洋偶极子、印度洋海盆一致模等海温模态会在年际尺度上对阿拉伯海SST起调控作用[22]。这些模态对阿拉伯海TC活动特征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
邓明仔, 何清, 阿力木·阿巴斯, 等.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气象要素特征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 2020, 40(4): 124-132. |
[2] |
陈联寿. 热带气象灾害及其研究进展[J]. 气象, 2010, 36(7): 101-110. |
[3] |
李培, 张弦, 俞慕耕. 北印度洋气候特点分析[J]. 海洋预报, 2003, 20(3): 25-30. DOI:10.3969/j.issn.1003-0239.2003.03.005 |
[4] |
SINGH O P, ALI KHAN T M, RAHMAN MD S.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north Indian Ocean[J]. Meteor Atmos phys, 2000, 75(1/2): 11-20. DOI:10.1007/s007030070011 |
[5] |
梁梅, 林卉娇, 徐建军, 等. 1990—201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统计特征[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 40(4): 51-59.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20.04.008 |
[6] |
吴风电, 罗坚. 1977—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 34(3): 7-13. DOI:10.3969/j.issn.1673-7148.2011.03.002 |
[7] |
韩晓伟, 周林, 梅勇, 等. 1975~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 海洋预报, 2010, 27(6): 5-11. DOI:10.3969/j.issn.1003-0239.2010.06.002 |
[8] |
张霏, 吴立广, 任福民, 等. 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差异及可能成因[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3): 399-406. |
[9] |
焦艳, 傅聃, 王帅, 等. 阿拉伯海热带风暴"PHET"的研究Ⅰ: 观测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3): 15-24. |
[10] |
NAIR A, DAS S S, THOMAS A, et al. Role of cyclone "Ockhi"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and its impact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rabian Sea[J]. Atmos Res, 2020, 235: 104797. DOI:10.1016/j.atmosres.2019.104797 |
[11] |
孙舒悦, 尹尽勇, 张增海, 等. 2020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J]. 海洋气象学报, 2021, 41(1): 19-29. |
[12] |
BELL G D, HALPERT M S, SCHNELL R C, et al. Climate assessment for 1999[J]. Bull Amer Meteor Soc, 2000, 81(6): S1-S50. DOI:10.1175/1520-0477(2000)81[s1:CAF]2.0.CO;2 |
[13] |
王功录, 赵海, 马俊禄.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累积气旋能量时空特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6): 2650-265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3.06.113 |
[14] |
索朗仓决, 益西拉姆, 丹增德庆. ENSO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 西藏科技, 2020(1): 41-46. |
[15] |
KNAPP K R, KRUK M C, LEVINSON D H,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IBTrACS): Unifying tropical cyclone best track data[J]. Bull Amer Meteor Soc, 2010, 91(3): 363-376. DOI:10.1175/2009BAMS2755.1 |
[16] |
BEHRINGER D, XUE Y. Evalu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at NCEP: The Pacific Ocean[C]. Eighth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observing and assimilation systems for atmosphere, oceans, and land surface, AMS 84th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State Convention and Trade Center, Seattle, Washington, 2004.
|
[17] |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 77(3): 437-472. DOI:10.1175/1520-0477(1996)077<0437:TNYRP>2.0.CO;2 |
[18] |
白莉娜, 何敏, 王元, 等. 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10, 68(6): 877-884. |
[19] |
刘贝, 周倩莹, 付东洋. 海面温度对南海台风强度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 39(1): 97-104. |
[20] |
冯乾, 张庆红. 西北太平洋2001—2014年热带气旋结构变化的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场统计[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4): 713-720. |
[21] |
孔蕴淇, 范伶俐, 李俊杰.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影响[J]. 海洋气象学报, 2020, 40(4): 77-88. |
[22] |
顾伟宗, 陈丽娟, 伯忠凯. 印度洋海面温度对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变化研究[J]. 海洋气象学报, 2020, 40(4): 89-96. |